redis限流的实现方式有几种?

1. 背景介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应用场景涌现出来,这些应用对于高并发、高可靠等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中,限流作为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案被广泛的运用。

2. Redis限流简介

Redis是一个高性能的键值存储系统,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都被广泛的应用。Redis作为一个内存型的数据库,具有快速的读写速度和高效的数据结构操作,因此被用来实现限流也是比较常见的。

2.1 令牌桶算法

令牌桶算法自然是限流的经典算法之一,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限流算法。该算法可以使用Redis集群对请求进行限流,同时还能够很方便灵活地配置不同的流量限制参数。实现过程如下:

-- 初始化令牌桶

redis.call("SET",KEYS[1],ARGV[1],"NX","PX",ARGV[2])

-- 获取当前的时间戳和剩余令牌数量

local now = tonumber(redis.call("TIME")[1])

local last_time = tonumber(redis.call("GET", KEYS[1]))

local rate = tonumber(ARGV[3])

local capacity = tonumber(ARGV[4])

local water_level = tonumber(redis.call("GET", KEYS[2]))

if last_time == nil then

-- 只有第一次请求时初始化令牌桶并返回允许通过

redis.call("SET",KEYS[1],tostring(now),"PX",ARGV[2])

redis.call("SET",KEYS[2],"0")

return 1

else

-- 计算过去的时间(毫秒)

local interval = now - last_time

-- 计算所获得的令牌数量

local tokens = math.floor((interval / 1000) * rate)

if tokens > 0 then

-- 如果过去的时间内获得的令牌数量不为0,将水位上调

water_level = math.min(capacity, water_level + tokens)

redis.call("SET", KEYS[2], water_level)

redis.call("SET", KEYS[1], tostring(now), "PX", ARGV[2])

end

-- 检查水位是否足够发放桶内令牌

if water_level > 0 then

redis.call("DECR", KEYS[2])

return 1

else

return 0

end

其中第一个键(KEYS[1])记录了每次请求令牌的时间,第二个键(KEYS[2])记录了现在令牌桶中还有多少个令牌。第一个值(ARGV[1])是初始时间,ARGV[2]是过期时间,ARGV[3]是速率,ARGV[4]是令牌桶容量。当一个请求到来时,根据当前时间计算令牌数量,如果此时令牌的数量足够,则将水位下调。如果不够,则返回0,请求被拒绝。

2.2 固定窗口算法

固定窗口算法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限流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在规定时间内只允许通过一定数量的请求,其他的请求全部被拒绝。其实现代码如下:

local key = KEYS[1]

local limit = tonumber(ARGV[1])

local period = tonumber(ARGV[2])

local now = tonumber(redis.call("TIME")[1])

-- 从Redis获取当前窗口内请求的数量

local count = tonumber(redis.call("GET", key) or "0")

if count + 1 > limit then

-- 如果请求的数量超过了限制,拒绝通过

return 0

else

-- 设置该请求所在的窗口期,并将计数器加1

redis.call("SET", key, count + 1, "EX", period, "NX")

return 1

end

KEYS[1]表示窗口期,ARGV[1]表示窗口期内限制的数量,ARGV[2]表示窗口期长度。当一个请求到来时,判断当前窗口期内请求的数量是否大于限制的数量,如果大于则拒绝请求,并返回0。如果小于,则将计数器加1,并将该请求所在的窗口期设置成“已命中”,返回1。

2.3 漏桶算法

漏桶算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限流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将请求转化成水滴,每次请求到来就相当于往一个漏桶中添加水滴,而漏桶会以一定的速率排放水滴,当漏桶的容量满了之后,就会溢出而被拦截。实现代码如下:

local key = KEYS[1]

local limit = tonumber(ARGV[1])

local period = tonumber(ARGV[2])

local now = tonumber(redis.call("TIME")[1])

local drop_rate = limit / period

-- 从Redis获取上一次漏桶排放水滴的时间

local last_drop = tonumber(redis.call("GET", key) or "0")

local allowed_drop = 0

if now >= last_drop then

-- 计算应当排放的水滴数量

allowed_drop = math.floor((now - last_drop) * drop_rate)

allowed_drop = math.min(allowed_drop, limit)

end

-- 如果漏桶已经满了

if allowed_drop < 1 then

return 0

else

-- 修改上一个排放水滴的时间,并返回成功

redis.call("SET", key, tostring(now + 1), "EX", period, "NX")

return 1

end

KEYS[1]为漏桶的调节值,ARGV[1]为漏桶的容量,ARGV[2]为漏桶满后溢出的时间范围。当一个请求到来时,根据当前时间计算出在上一次排放水滴之后,漏桶应当排放的水滴数量,并根据限制数量和漏桶的容量进行取小,以避免溢出。如果漏桶已经满了,返回0,否则修改上一个排放水滴的时间,返回1。

3. 总结

Redis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内存数据库,在应用场景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如限流。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的限流算法:令牌桶算法、固定窗口算法以及漏桶算法。这些算法的实现方法不尽相同,读者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数据库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