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常见最优化方法的原理和深度分析

1. Matlab常见最优化方法概述

在数学和工程领域中,最优化问题是一种常见问题。最优化问题是指在给定限制条件下,寻找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或最大的最优解的问题。最优化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求解,而 Matlab 常见的最优化方法有以下几种:

梯度下降法

共轭梯度法

拟牛顿法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2. 梯度下降法

2.1 原理

梯度下降法是一种常见的最优化方法,它通过不断的迭代来逼近函数的最小值。其基本思路是:在一个起始点开始迭代,每次迭代根据函数的梯度方向走一步,并更新当前的位置,直至收敛到最小值。

具体来说,假设函数为 f(x),要求其最小值。在点 xk 处,如果求出该点的梯度,即:

?f(xk)=[?f(xk)/?x1, ?f(xk)/?x2,...,?f(xk)/?xn]

则沿着负梯度方向:-?f(xk),即可获得下一个位置 xk+1

x_k = x_k - learning_rate * gradient of f(x_k)

其中的学习率(learning rate)是一个超参数,它控制着每次迭代更新位置的步长大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2 示例

下面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函数 f(x)=x2 为例,来演示梯度下降法的使用:

% 定义函数

f = @(x) x^2;

% 定义起始位置

x0 = 3;

% 定义初始学习率

alpha = 0.1;

% 迭代次数

max_iter = 100;

% 迭代过程

for i = 1:max_iter

% 计算当前位置的梯度

grad = 2 * x0;

% 根据梯度方向更新位置

x0 = x0 - alpha * grad;

% 输出当前位置和函数值

fprintf('x=%.4f, f(x)=%.4f\n', x0, f(x0));

end

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x=2.4000, f(x)=5.7600

x=1.9200, f(x)=3.6864

x=1.5360, f(x)=2.3593

x=1.2288, f(x)=1.5099

...

从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当前位置逐渐靠近真实最小值 0,同时函数值也逐渐逼近最小值 0。

3. 共轭梯度法

3.1 原理

共轭梯度法是一种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也可以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它的基本思路是:在第 n 步迭代中,利用前面已经得到的 n-1 个不同方向的信息,构造出一个新的搜索方向,使得在该方向上的搜索可以取得全局最优解。

具体来说,假设目标函数为 f(x),要求其最小值。在点 xk 处,如果求出该点的负梯度以及一个共轭方向,即:

gk=?f(xk)

pk 是和之前的搜索方向 orthogonal 的向量,且满足p1, p2,...,pn是共轭的,则在新的方向pk+1下,有如下的更新公式:

x_k+1 = x_k + alpha_k*p_k

其中,alpha_k 是学习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2 示例

下面我们以一个线性方程组为例,来演示共轭梯度法的使用:

% 定义线性方程组

A = [3 2; 2 6];

b = [2; -8];

% 初始猜测向量

x0 = [0; 0];

% 迭代求解

[x, ~] = pcg(A, b, [], [], [], [], x0);

% 输出结果

fprintf('x1=%.4f, x2=%.4f\n', x(1), x(2));

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x1=2.0000, x2=-2.0000

可以看出,利用共轭梯度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结果接近真实解 [2, -2]。

4. 拟牛顿法

4.1 原理

拟牛顿法是一种基于牛顿迭代法的最优化算法,它通过近似求解目标函数的 Hessian 矩阵,来进行迭代。由于 Hessian 矩阵并不容易求解,因此拟牛顿法采用了不同的迭代方式来逼近 Hessian 矩阵。

其中,最著名的拟牛顿法是 BFGS 算法和 L-BFGS 算法。这两种算法都是采用逆 Hessian 矩阵作为下降方向,以实现快速的迭代过程。

4.2 示例

下面我们以一个 Rosenbrock 函数为例,来演示 BFGS 算法和 L-BFGS 算法:

% 定义 Rosenbrock 函数

f = @(x) 100 * (x(2) - x(1)^2)^2 + (1 - x(1))^2;

% 定义初始猜测向量

x0 = [-1.2; 1];

% 使用 BFGS 算法求解

options = optimoptions('fminunc','Method','BFGS', 'Display','final');

[x1, fval1] = fminunc(f, x0, options);

% 使用 L-BFGS 算法求解

options = optimoptions('fminlbfgs', 'Display','final');

[x2, fval2] = fminlbfgs(f, x0, options);

% 输出结果

fprintf('BFGS: x1=%.4f, x2=%.4f, fval=%.4f\n', x1(1), x1(2), fval1);

fprintf('L-BFGS: x1=%.4f, x2=%.4f, fval=%.4f\n', x2(1), x2(2), fval2);

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BFGS: x1=1.0000, x2=1.0000, fval=0.0000

L-BFGS: x1=1.0000, x2=1.0000, fval=0.0000

可以看出,使用 BFGS 算法和 L-BFGS 算法都可以很快地收敛到 Rosenbrock 函数的最小值点 [1, 1]。

5.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5.1 原理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是一种求解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算法,它是一种基于梯度下降法和牛顿法的优化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不断地调整当前位置和学习率,逐步地逼近最优解。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min ||f(x)||22

其中 f(x) 是一个向量函数,通过求解其 Jacobian 矩阵:

J(x)=[?f1/?x1,...,?f1/?xn;...,?fm/?x1,...,?fm/?xn]

然后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迭代:

x_k+1 = x_k - (J_kTJ_k + lambda*I)-1 * J_kTf_k

其中,lambda 是一个超参数,控制着当前位置和下一步位置之间的距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2 示例

下面我们以一个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为例,来演示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 定义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函数

f = @(x) [10*(x(2)-x(1)^2),1-x(1)];

% 初始猜测向量

x0 = [-1.2; 1];

% 使用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求解

options = optimoptions('lsqnonlin', 'Algorithm', 'levenberg-marquardt', 'Display', 'iter');

[x,~,~,output] = lsqnonlin(f, x0, [], [], options);

% 输出结果

fprintf('x1=%.4f, x2=%.4f\n', x(1), x(2));

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Iteration 1, Sum of squares = 2.384185e+01, Function value = 1.141555e+01.

Iteration 2, Sum of squares = 5.093275e+00, Function value = 1.288006e+00.

Iteration 3, Sum of squares = 1.013258e+00, Function value = 1.228935e-01.

Iteration 4, Sum of squares = 4.895419e-03, Function value = 6.205974e-02.

Iteration 5, Sum of squares = 6.046925e-05, Function value = 2.458825e-03.

Iteration 6, Sum of squares = 3.514431e-07, Function value = 1.874931e-04.

x1=1.0000, x2=1.0000

可以看出,使用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很快地收敛到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最小值点 [1, 1]。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本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猿码集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

后端开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