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算法—K-Means算法

1. 什么是数据挖掘算法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自动或半自动地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算法是处理数据挖掘任务的一个步骤,它是一种将数据分析转化为机器学习问题的方法,可以使用数学或统计模型来寻找数据内部的模式和规律。

2. K-Means算法的概述

K-Means算法是一种聚类分析的算法。聚类是指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组,使得同组内的对象相似度尽可能高,而组与组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低。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测量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集中的对象任意分为k个不同的组,以使组内的平方误差和最小化。

2.1 算法流程

K-Means算法的流程如下:

1.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心;

2.计算每个对象到各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每个对象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组;

3.重新计算每个组的聚类中心;

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改变或达到预设的停止条件。

2.2 距离的计算方法

在K-Means算法中,需要计算对象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余弦距离等。在K-Means算法中,欧氏距离被广泛使用。欧氏距离的公式如下:

2.3 损失函数

在K-Means算法中,需要定义一个损失函数。一个组内的所有对象,与该组的聚类中心的距离之和越小,说明这个聚类中心越合理。因此,K-Means算法使用组内误差平方和来表示聚类质量的好坏。组内误差平方和的计算公式如下:

3. K-Means算法的Python实现

下面是使用Python实现K-Means算法的代码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KMeans:

def __init__(self, n_clusters=8, max_iter=300):

self.n_clusters = n_clusters # 聚类数

self.max_iter = max_iter # 迭代次数

def fit(self, X):

n_samples, n_features = X.shape

# 初始化聚类中心

centers = [X[i] for i in np.random.choice(

range(n_samples), self.n_clusters, replace=False)]

for _ in range(self.max_iter):

# 计算每个对象到各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每个对象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组

groups = [[] for _ in range(self.n_clusters)]

for x in X: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c) for c in centers]

group_index = np.argmin(distances)

groups[group_index].append(x)

# 更新每个组的聚类中心

new_centers = []

for group in groups:

if group:

new_center = np.mean(group, axis=0)

new_centers.append(new_center)

else:

new_centers.append(centers[0])

# 判断聚类中心是否改变

if np.linalg.norm(new_centers - centers) < 1e-4:

break

centers = new_centers

# 计算每个组的SSE

sse = 0

for i in range(self.n_clusters):

for x in groups[i]:

sse += np.linalg.norm(x - centers[i])**2

self.centers = centers

self.sse = sse

self.groups = groups

return centers, sse, groups

4. 总结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寻找数据集中的内部模式和规律。本文详细介绍了K-Means算法的流程、距离的计算方法、损失函数,以及使用Python实现K-Means算法的代码示例。由于K-Means算法的计算量不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领域。

后端开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