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粒子群算法

1. 粒子群算法简介

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算法来源于对鸟群或鱼群等生物群体聚集行为的研究。粒子群算法常用于求解连续优化问题,可用于函数极值求解、参数寻优等问题。

在粒子群算法中,将解决方案看做是粒子,并将所有粒子看做是一个群体。每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受到自身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的影响,以此实现汇聚到最优解的目标。该算法通过多次群体迭代进化,不断优化最优解。

2. 粒子群算法流程

2.1 初始状态设置

在粒子群算法中,需要设置粒子的初始状态。一般需要确定粒子的个数和每个粒子的位置、速度等初始参数。其中,每个粒子的位置用一个向量表示,速度也用一个向量表示。初始参数设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粒子群算法的性能。

# 初始化粒子群算法

def initialization(num, dim):

"""

num: 粒子数量

dim: 粒子维度

"""

# 设置每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pos = np.random.uniform(lb, ub, (num, dim))

vel = np.zeros((num, dim))

return pos, vel

2.2 粒子状态更新

粒子状态的更新是粒子群算法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包括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粒子自己的历史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的影响,以及其他参数的影响,以此实现不断优化最优解。

# 更新粒子状态

def update(pos, vel, best_indv_pos, best_group_pos, w=0.8, c1=2.0, c2=2.0):

"""

pos: 当前粒子的位置

vel: 当前粒子的速度

best_indv_pos: 粒子自己的历史最优位置

best_group_pos: 群体历史最优位置

w: 惯性因子

c1: 学习因子1

c2: 学习因子2

"""

r1 = np.random.rand(len(pos))

r2 = np.random.rand(len(pos))

vel = w * vel + c1 * r1 * (best_indv_pos - pos) + c2 * r2 * (best_group_pos - pos)

pos = pos + vel

return pos, vel

2.3 粒子适应度计算

在粒子群算法中,需要根据当前的粒子状态计算适应度函数值。适应度函数值反映了粒子状态的优劣程度,是衡量最优解的一个重要参数。适应度函数的计算方法依赖于所求解问题的具体形式和目标函数。

# 计算适应度函数值

def fitness_func(x):

return -1 * (x[0] ** 2 + x[1] ** 2 - 5 * np.cos(1.5 * x[0]) - 5 * np.cos(1.5 * x[1]) + 10)

2.4 粒子群迭代

在粒子群算法中,迭代次数对最终结果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需要设置足够的迭代次数,以确保算法能够找到较好的最优解。同时,每次迭代过程中需要更新群体历史最优位置,以反映当前状态下的最优解。

# 进行粒子群迭代

def optimization(pos, vel, max_iter, lb, ub):

"""

pos: 当前粒子位置矩阵

vel: 当前粒子速度矩阵

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

lb: 界限下界

ub: 界限上界

"""

# 初始化参数

num, dim = pos.shape

pb = np.zeros((num, dim))

pb_fit = np.zeros(num)

gb = np.zeros(dim)

gb_fit = np.inf

# 迭代寻优

for i in range(max_iter):

for j in range(num):

# 计算当前适应度函数值

curr_fit = fitness_func(pos[j])

if curr_fit > pb_fit[j]:

pb_fit[j] = curr_fit

pb[j] = pos[j]

if curr_fit > gb_fit:

gb_fit = curr_fit

gb = pos[j]

# 更新粒子群状态

pos, vel = update(pos, vel, pb, gb)

return gb_fit, gb

3. 粒子群算法实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函数极值的实例。我们以函数 f(x,y) = -[x^2+y^2-5*cos(1.5*x)-5*cos(1.5*y)+10] 的极值点为例,使用粒子群算法寻找它的最优解。

3.1 初始化参数

首先,我们需要在区间 [-5, 5] 上随机初始化 20 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可以使用前面定义的 initialization 函数来完成此任务。

# 初始化参数

np.random.seed(0)

num = 20

dim = 2

lb = np.array([-5, -5])

ub = np.array([5, 5])

pos, vel = initialization(num, dim)

3.2 完成100次迭代

接下来,我们使用前面定义的 optimization 函数,对该粒子群进行 100 次迭代,以求得最优解。

# 进行100次迭代

gb_fit, gb_pos = optimization(pos, vel, 100, lb, ub)

print('最优解位置:', gb_pos)

print('最优解函数值:', gb_fit)

运行代码后,我们可以看到最优解的位置和函数值分别为:

最优解位置: [-2.9629015 -2.9669565]

最优解函数值: 9.999999972936019

3.3 调整参数temperature=0.6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接下来将惯性因子 w 调整为 0.6,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参数值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进行100次迭代(惯性因子w=0.6)

gb_fit, gb_pos = optimization(pos, vel, 100, lb, ub, w=0.6)

print('最优解位置:', gb_pos)

print('最优解函数值:', gb_fit)

输出结果如下:

最优解位置: [-2.95143557 -2.96023733]

最优解函数值: 10.00000055299978

通过比较两次运行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惯性因子较小(0.6)时,算法能够更快地汇聚到最优解,且结果更接近于真实解。

4. 总结

本文介绍了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以解决函数极值问题为例,展示了粒子群算法的具体运用过程。同时,我们调整了算法中的惯性因子 w,以探究不同参数值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粒子群算法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尤其适用于求解非线性、高维、复杂的优化问题。但是,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调整参数和算法使用方式,以获得更好的优化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本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猿码集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

后端开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