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DBSCAN聚类算法并样例测试

DBSCAN聚类算法原理及其应用

1. DBSCAN聚类算法简介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稠密区域,并能够抵抗噪声的影响。该算法首先提出于1996年,由Martin Ester, Hans-Peter Kriegel, J?rg Sander和Xiaowei Xu共同发表在论文《A Density-Based Algorithm for Discovering Clusters in Large Spatial Databases with Noise》中。

此后多年,DBSCAN算法因其不需要指定簇的个数、对噪声有很好的鲁棒性等优良性质,成为了许多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算法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分割、模式识别、异常检测等领域。

1.1 应用场景

DBSCAN算法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

- 基于用户位置数据的商圈识别

- 基于网络数据流量的DDoS攻击检测

- 基于传感器数据的异常检测

- 图像分割

- 模式识别

1.2 算法思想

DBSCA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样本点周围邻域内样本数的变化来判断该样本点是否属于某一个簇,从而达到聚类的效果。

DBSCAN聚类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 随机选择一个未被访问的点;

- 搜索该点的邻居(即距离该点距离不超过指定半径范围内所有的点),如果邻居数量超过了指定的最小值,则该点可以作为一个核心点,并以它为中心扩展簇;

- 对所有访问过的点,检查它们的邻居是否完全属于同一个簇,如果是,则将它们合并成同一个簇;

- 直到所有样本点均被访问过,算法结束。

1.3 DBSCAN算法的优缺点

DBSCAN算法相对于其他聚类算法有很多优点,如:

- 不需要指定簇的个数,对于输入数据集的形状没有限制,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 能够发现噪声点,并对其没有影响;

- 可以在数据集中存在较大的离群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聚类效果。

同时,DBSCAN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

- 对于密度相差很大的数据集,聚类效果不佳;

- 难以处理数据集中存在大量重叠的簇的情况;

- 参数的选择对聚类结果影响较大。

2. Python实现DBSCAN算法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Python语言来实现DBSCAN算法,并使用Iris鸢尾花数据集进行测试。

2.1 实现步骤

实现DBSCAN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 定义距离函数,用于计算两个样本点之间的距离;

- 定义邻域函数,用于获取距离指定样本点不超过指定半径范围内的样本点;

- 定义DBSCAN聚类算法函数;

- 使用Iris数据集测试算法效果。

2.2 代码实现

下面我们使用Python语言来实现DBSCAN算法,并使用Iris鸢尾花数据集进行测试。在实现代码之前,我们需要先导入相关的库文件。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matplotlib inline

接下来,我们直接使用sklearn库提供的Iris鸢尾花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点,每个样本点包含4个特征。我们首先查看数据集的前5个样本点。

data = load_iris()

X = data.data

y = data.target

print(pd.DataFrame(X, columns=data.feature_names).head())

输出结果如下:

sepal length (cm) sepal width (cm) petal length (cm) petal width (cm)

0 5.1 3.5 1.4 0.2

1 4.9 3.0 1.4 0.2

2 4.7 3.2 1.3 0.2

3 4.6 3.1 1.5 0.2

4 5.0 3.6 1.4 0.2

接下来,我们定义距离函数和邻域函数。

# 定义距离函数

def distance(p1, p2):

return np.sqrt(np.sum((p1 - p2) ** 2))

# 定义邻域函数

def get_neighbors(X, p, eps):

neighbors = []

for i in range(X.shape[0]):

dist = distance(X[i], p)

if dist < eps:

neighbors.append(i)

return neighbors

接下来,我们定义DBSCAN聚类算法函数。

# 定义DBSCAN算法函数

def dbscan(X, eps=0.5, min_samples=5):

# 初始化聚类结果

labels = np.full(X.shape[0], -1)

label = 0

# 循环每个样本点

for i in range(X.shape[0]):

# 如果该样本点已经被标记过了,则跳过

if labels[i] != -1:

continue

# 获得该样本点的邻居

neighbors = get_neighbors(X, X[i], eps)

# 如果邻居数量不足,则将该样本标记成噪声点

if len(neighbors) < min_samples:

labels[i] = 0

continue

# 否则将该样本点及其邻居都归为同一个簇,并以该样本为中心扩展聚类

labels[i] = label

for j in neighbors:

if labels[j] == -1:

labels[j] = label

new_neighbors = get_neighbors(X, X[j], eps)

if len(new_neighbors) >= min_samples:

neighbors = list(set(neighbors) | set(new_neighbors))

label += 1

return labels

最后,我们使用Iris数据集进行聚类测试。

# 将Iris数据集的前两个特征作为聚类数据

X_2d = X[:, :2]

# 使用DBSCAN算法进行聚类

labels = dbscan(X_2d, eps=0.6, min_samples=5)

# 绘制聚类结果图

unique_labels = np.unique(labels)

colors = plt.cm.Spectral(np.linspace(0, 1, len(unique_labels)))

for k, c in zip(unique_labels, colors):

if k == 0:

c = 'k'

class_member_mask = (labels == k)

xy = X_2d[class_member_mask]

plt.plot(xy[:, 0], xy[:, 1], 'o', markerfacecolor=c, markeredgecolor='k', markersize=6)

plt.title('DBSCAN Clustering')

plt.xlabel('Sepal length')

plt.ylabel('Sepal width')

plt.show()

运行得到的聚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DBSCAN聚类结果图](https://img-blog.csdn.net/20180519115704590)

可以看到,DBSCAN算法能够比较好地将Iris数据集中的3个簇找出来,并将噪声点区分出来。

3. 总结

本文基于Python语言,介绍了DBSCAN密度聚类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并给出了实现代码。DBSCAN算法能够在不事先设定簇的个数的情况下,发现任意形状的簇,且对噪声点有较好的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

后端开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