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DataFrame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详解

1. 引言

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描述性统计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数据的分布情况、异常值的检测等。在Python中,pandas库提供了DataFrame数据结构,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操作和分析。本文将详细介绍在pandas中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数据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数据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下面是一个示例数据集:

import pandas as pd

data = {'A': [1, 2, 3, 4, 5],

'B': [6, 7, 8, 9, 10],

'C': [11, 12, 13, 14, 15]}

df = pd.DataFrame(data)

我们创建了一个包含3个列(A、B、C)的DataFrame,其中每个列有5个值。

3. 基本统计方法

3.1 数据总结

我们可以使用describe()方法来对DataFrame进行基本的统计总结。它会计算每列的数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25%分位数、中位数、75%分位数和最大值等。

df.describe()

3.2 指定统计方法

除了默认的统计方法,我们还可以指定自定义的统计方法。比如,我们可以使用mean()方法计算每列的均值。

df.mean()

此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比如sum()median()min()max()等。

4. 数据分布分析

4.1 数据频数统计

频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使用value_counts()方法来实现。

df['A'].value_counts()

上面的例子计算了'A'列每个值的频数。

4.2 直方图

直方图可以用来可视化数据的分布情况。pandas中提供了hist()方法来绘制直方图。

df['A'].hist()

上面的例子绘制了'A'列的直方图。

5. 缺失值处理

5.1 缺失值统计

我们可以使用isnull()方法来判断数据中是否存在缺失值,然后使用sum()方法对每一列的缺失值进行统计。

df.isnull().sum()

5.2 缺失值处理

当数据中存在缺失值时,我们可以选择删除缺失值所在的行或者使用平均值、中位数等填充缺失值。pandas中提供了dropna()fillna()方法来实现。

df.dropna()  # 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行

df.fillna(0) # 使用0填充缺失值

6. 异常值检测

我们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来检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常见的方法有盒图和3σ原则。

6.1 盒图

盒图可以直观地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值。pandas中提供了boxplot()方法来绘制盒图。

df.plot.box()

6.2 3σ原则

3σ原则是一种常用的异常值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通过计算数据与均值之间的差距来判断是否为异常值。

mean = df['A'].mean()

std = df['A'].std()

threshold = 3 * std

outliers = df[abs(df['A'] - mean) > threshold]

上面的例子计算了'A'列中的异常值。

7. 结语

本文介绍了在pandas中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建模工作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本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猿码集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

后端开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