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 ID3决策树判断申请贷款是否成功的实现代码

1. 介绍

决策树是一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ID3算法是一种较为经典的决策树算法。本文将基于Python3语言,利用ID3算法实现一个简单的贷款申请成功判断模型。

2. ID3算法简介

ID3算法是基于信息增益的一种分类算法。在决策树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特征,根据特征值的不同,可以使得样本点对应的类别值不同,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划分特征。选择划分特征的依据是“信息增益”,即在划分前和划分后根据不同的特征值对样本集进行分类所获得的信息增益值。

2.1 信息熵

信息熵是衡量信息量的单位,用来度量样本集合的纯度,如果集合有不同类别的数据,则熵会比较大,如果集合基本上只包含一种类别的数据,熵就会比较小。

在二元分类问题中,假设有两类数据:正例和反例,数据集的正例数为p,反例数为n,则数据集合的熵为:

H(S) = -p*log2(p) - n*log2(n)

其中,p/(p+n)表示正例的概率,n/(p+n)表示反例的概率,log2是以2为底数的对数函数。

2.2 信息增益

对于样本集D来说,可以基于特征A把样本集D划分成n个子集D1,D2 ... Dn,如果对于每个子集Di中都只包含同一类别的标签,即Di中的样本属于同一个类别,则可以认为集合Di是纯的。随着特征A取不同的值,会得到不同的划分方式,需要选择一个最优的划分方式,这个标准是划分前和划分后信息熵的差值,即:

Gain(D, A) = H(D) - H(D|A)

其中,H(D)表示集合D的信息熵,H(D|A)表示在特征A的条件下集合D的信息熵。信息增益值越大,则表明使用特征A划分后得到的节点纯度越高,节点的分类效果越好。

3. 实现过程

实现一个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模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节点划分等方面考虑。下面我们将逐步实现这个过程。

3.1 数据的预处理

首先需要准备好用于训练和测试的数据集,本文将采用以下示例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

| 序号 | 年龄 | 收入 | 学历 | 信贷情况 | 是否贷款 |

|:-:|:-:|:-:|:-:|:-:|:-:|

| 1 | 青年 | 高 | 本科 | 一般 | 否 |

| 2 | 青年 | 高 | 本科 | 好 | 否 |

| 3 | 中年 | 高 | 本科 | 一般 | 是 |

| 4 | 老年 | 中 | 本科 | 一般 | 是 |

| 5 | 老年 | 低 | 硕士 | 一般 | 是 |

| 6 | 老年 | 低 | 硕士 | 好 | 否 |

| 7 | 中年 | 低 | 硕士 | 好 | 是 |

| 8 | 青年 | 中 | 本科 | 一般 | 否 |

| 9 | 青年 | 低 | 硕士 | 一般 | 是 |

| 10 | 老年 | 中 | 硕士 | 一般 | 是 |

| 11 | 青年 | 中 | 硕士 | 好 | 是 |

| 12 | 中年 | 中 | 本科 | 好 | 是 |

| 13 | 中年 | 高 | 硕士 | 一般 | 是 |

| 14 | 老年 | 中 | 本科 | 好 | 否 |

这个数据集中,包含5个特征变量和1个输出变量,其中输出变量是是否贷款,取值为“是”和“否”。

在本文的实现中,我们将使用pandas库进行数据的读取和预处理,下面是数据的读取和转换操作的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数据文件

df = pd.read_csv('loan.csv')

# 将特征变量转换为数字表示

df.loc[df['年龄']=='青年', '年龄'] = 0

df.loc[df['年龄']=='中年', '年龄'] = 1

df.loc[df['年龄']=='老年', '年龄'] = 2

df.loc[df['收入']=='低', '收入'] = 0

df.loc[df['收入']=='中', '收入'] = 1

df.loc[df['收入']=='高', '收入'] = 2

df.loc[df['学历']=='本科', '学历'] = 0

df.loc[df['学历']=='硕士', '学历'] = 1

df.loc[df['信贷情况']=='一般', '信贷情况'] = 0

df.loc[df['信贷情况']=='好', '信贷情况'] = 1

df.loc[df['是否贷款']=='否', '是否贷款'] = 0

df.loc[df['是否贷款']=='是', '是否贷款'] = 1

# 划分特征变量和输出变量

X = df[['年龄', '收入', '学历', '信贷情况']]

y = df[['是否贷款']]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借助了pandas库中的read_csv函数读取了csv文件,并使用loc函数将特征变量转换为数字表示,并将所有的特征变量和输出变量划分为X和y两部分。

3.2 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决策树模型训练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其目的是选择使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分裂特征。而选择哪些特征最优,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值。

下面我们将实现一个函数,用于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值。

import numpy as np

# 计算信息熵

def entropy(y):

p = np.mean(y.astype(float))

if p == 0.0 or p == 1.0:

return 0.0

else:

return -p * np.log2(p) - (1-p) * np.log2(1-p)

# 计算信息增益

def information_gain(X, y, feature):

ent = entropy(y)

vals, counts = np.unique(X[feature], return_counts=True)

ent_split = np.sum([(counts[i] / np.sum(counts)) * entropy(y[X[feature]==vals[i]]) for i in range(len(vals))])

return ent - ent_split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提供了两个函数,一个是entropy函数用来计算数据的信息熵,而information_gain函数则用来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值。这个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首先计算数据的信息熵,然后对当前特征做划分,分别计算划分后的每个分支的信息熵,最后用所有的分支信息熵乘以分支比例的和得到各自分支的加权信息熵,用数据总的信息熵减去加权信息熵,获得信息增益值。

3.3 决策树的训练过程

在进行决策树的训练过程中,需要递归地对每个节点进行划分,直到节点属于同一类别或者无法再分割为止。在划分节点的时候,需要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特征,且使用该特征的不同取值作为分裂的不同分支。

下面我们将实现一个函数,用来对数据进行划分,并进行递归调用,构建决策树。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 定义决策树节点类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 feature=None, value=None, parent=None, gain=None):

self.feature = feature # 分裂特征

self.value = value # 分裂特征取值

self.parent = parent # 父节点

self.kids = {} # 子节点

self.gain = gain # 信息增益

# 训练决策树

def train(X, y, parent=None):

# 如果当前结点已经全部属于一个类别,返回

if len(np.unique(y)) == 1:

return Node(parent=parent, value=y.iloc[0])

# 如果特征集为空,返回该结点数据集中最多的类别

if len(X.columns) == 0:

c = Counter(y.to_numpy().flatten())

return Node(parent=parent, value=c.most_common(1)[0][0])

# 对每个特征进行信息增益计算

gains = [(feature, information_gain(X, y, feature)) for feature in X]

best_feature = max(gains, key=lambda x:x[1])

node = Node(feature=best_feature[0], gain=best_feature[1], parent=parent)

# 递归分裂数据集

vals = np.unique(X[best_feature[0]])

for v in vals:

sub_X = X[X[best_feature[0]] == v].drop(best_feature[0], axis=1)

sub_y = y[X[best_feature[0]] == v]

node.kids[v] = train(sub_X, sub_y, parent=node)

return node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Node类,用来表示决策树的节点信息,并实现了一个train函数,用来递归地划分数据集,并构建决策树。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贪心策略,每次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分裂特征,递归地对数据集进行分割操作,直到每个节点都属于同一个类别或者无法再分割为止。

3.4 模型的应用与评估

在模型构建完成后,需要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判断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下面我们将实现一个evaluate函数,用来对模型进行评估,这里使用的评估标准是分类准确率。

# 对模型进行评估

def evaluate(node, X, y):

correct = 0

for i in range(len(X)):

val = predict(node, X.iloc[i])

if val == y.iloc[i]:

correct += 1

return correct / len(X)

# 对单个数据进行分类预测

def predict(node, x):

if len(node.kids) == 0:

return node.value

v = x[node.feature]

if v in node.kids:

return predict(node.kids[v], x)

else:

return node.value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evaluate函数用于模型的评估,首先遍历测试集中的每个样本,调用predict函数来获取当前样本的分类预测结果。predict函数实现了对单个样本的分类预测,首先判断当前节点是否具有子节点,如果没有子节点,就返回该节点的预测值,否则从当前节点的子节点中选择匹配当前样本特征的子节点进行递归预测。

4.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基于Python3语言实现了一个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判断申请贷款是否成功,本文主要涉及了决策树、信息熵、信息增益、特征选择等相关知识。在模型实现过程中,使用了pandas和numpy等Python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计算,在训练过程中采用贪心策略进行特征选择,并使用递归方法构建了决策树,对于实现决策树算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后端开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