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的oplog详解

1. 什么是oplog?

Oplog是MongoDB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MongoDB的一种特殊的集合,所谓Oplog即为operations log,用来记录MongoDB实例中的数据的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当MongoDB进行这些操作时,它会将这些操作的指令记录在oplog中,任何对MongoDB执行读写操作的程序都可以通过读取这些指令来了解操作的内容及时间。Oplog由MongoDB自身维护,是一个只能被MongoDB内部使用的集合。

2. oplog的作用

Oplog是MongoDB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MongoDB的主从复制、故障恢复、分片等重要特性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主从复制

在MongoDB的主从复制架构中,主节点会将其发起的写操作指令记录到本地的oplog之中,然后将oplog中的更新操作同步到从节点。由于从节点本身是一个MongoDB实例,它也会维护着自己的oplog,因此可以通过解析主节点的oplog来获取最新的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同步。

2.2 故障恢复

当MongoDB实例发生故障或者数据丢失时,可以使用之前备份的oplog来进行数据恢复。在主从复制的架构中,备份oplog意味着备份整个MongoDB数据的记录历史,使得可以通过在备份数据集上重放oplog的方式来恢复数据。

2.3 分片

MongoDB的分片架构中,由于数据会被分割到多个节点中存储,因此必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MongoDB会在每个分片中维护一个oplog,通过在每个分片之间复制oplog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 oplog的结构

oplog是一个特殊的MongoDB集合,它结构与其他MongoDB集合有所不同,其文档格式如下:

{

"ts": ,

"t": ,

"h": ,

"v": ,

"op": "",

"ns": ".",

"ui": ,

"wall": ,

"o": {

,

,

},

}

其中,字段的含义为:

ts: 时间戳,标记了文档生成的时间,具体格式为Timestamp

t: 到集合的时间戳,该时间戳指向一个Oplog中所有记录的“最后一个”生成的时间戳。也就是说,所有该时间戳之前的操作都已经应用,所有该时间戳之后的操作都尚未应用。

h: o中记录的文档的hash值。

v: oplog格式版本。

op: 该操作的类型:i表示插入,u表示更新,d表示删除,c表示命令执行。

ns: 操作的命名空间,格式为<database>.<collection>

ui: 一个唯一的标识文档,可用于在RS集群中跟踪修改了某个文档的前任节点。

wall: ops log创建时的时间戳。

o: 该操作的数据对象,根据不同的操作类型,可以是插入文档、更新文档、删除文档等等。

4. oplog的工作原理

如果要了解oplog的工作原理,首先需要了解MongoDB在执行所有修改后都会进行一次条目创建。这声称了Oplog的基本原理:每个MongoDB节点都会去创建一个自己的Oplog副本。主节点创建了条目后,从节点便会按时间顺序逐一读取条目,然后复制到自己本地的Oplog中。

当需要进行主从复制时,主节点会将oplog中的更新操作同步到从该节点上。从节点会根据Replica Set中的信息访问其他节点上的Oplog,以防止存在多个相同Oplog的情况。

如果从节点失去了与主节点的连接,可以启用内部Oplog来重新连接主节点。内部Oplog中保留了从节点在失去连接后产生的所有新条目,可以在再次连接到主节点时原样应用。

5. 总结

Oplog是MongoDB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实现MongoDB的主从复制、故障恢复、数据一致性等重要特性。了解Oplog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助于了解MongoDB本身的特性,具有提高MongoDB应用性能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本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猿码集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

数据库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