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Linux内核缓冲区」

介绍

在Linux中,缓冲区是一种重要的组件,在I/O子系统和内核代码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本文将逐步介绍Linux内核缓冲区的基础知识,包括缓冲区的概述、结构、类型和一些重要的函数等。

概述

缓冲区是一种用于缓存输入/输出的内存区域。在Linux内核中,缓冲区被用于各种目的,例如:

用于操作系统内部的数据结构,例如进程控制块(PCB)和文件描述符表;

用于进行输入/输出操作,例如文件读写;

用于存储设备驱动程序的数据。

缓冲区的结构

Linux内核缓冲区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

缓冲区头(struct buffer_head):用于维护和管理缓冲区的元数据,例如缓冲块状态、块号和设备ID等。

数据区域(buffer):用于存储数据。

高速缓存结构(page):用于关联缓冲区和文件系统的页高速缓存。

块缓存(block device buffer):块设备缓存是一个块的集合,块的尺寸为2的幂倍数。

下面是一个缓冲区的结构示意图:

struct buffer_head {

unsigned long b_state; /* 缓冲块状态 */

struct buffer_head *b_next; /* 扇区链表 */

struct buffer_head *b_prev;

struct buffer_head *b_this_page; /* 代表数据页 */

struct page *b_page; /* 缓存页 */

size_t b_size; /* 缓存块大小 */

dev_t b_dev; /* 设备编号 */

sector_t b_blocknr; /* 块号 */

unsigned char b_data[0]; /* 实际数据 */

};

缓冲区的类型

Linux内核缓冲区可以被分成以下3种类型:

匿名缓冲区(anonymous buffer):由slab分配器动态分配,用于内核数据结构的缓存。

文件缓冲区(file buffer):由文件系统分配器分配,用于文件I/O操作的缓存。

块缓冲区(block device buffer):由块设备驱动程序分配,用于块设备I/O操作的缓存。

重要函数

Linux内核提供了一系列用于管理缓冲区的函数。下面是其中的一些常用函数:

bread():读取设备的数据到缓冲区。

bwrite():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设备。

brelse():释放缓冲区。

这些函数的详细说明可以在Linux内核文档中找到。

结论

Linux内核缓冲区是一个重要的组件,用于在I/O子系统和内核代码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缓冲区的基本结构包括缓冲区头、数据区域、高速缓存结构和块缓存。Linux内核缓冲区可以被分成匿名缓冲区、文件缓冲区和块缓冲区3种类型。最后,Linux内核提供了一系列用于管理缓冲区的函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本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猿码集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

操作系统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