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nux TCP代码简介
Linux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中的网络传输协议之一。它负责在计算机网络之间传输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序性。本文将深入剖析Linux TCP代码,从源码层面解读其工作原理。
2. TCP连接的建立
2.1 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
在使用TCP传输数据之前,发送方和接收方需要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过程采用三次握手的机制:
struct tcp_sock *tcp_create_openreq_child(const struct sock *sk,
struct request_sock *req,
struct sk_buff *skb,
const struct request_sock_ops *ops)
{
struct tcp_sock *child;
struct inet_connection_sock *icsk = inet_csk(sk);
child = inet_csk_clone_sock(sk, req);
if (child) {
smp_rmb();
tcp_child_process(sk, skb, req, child, ops);
tcp_reset_skb_and_freechild(child, skb);
}
}
上述代码是在Linux内核中创建TCP连接的函数之一。它首先通过inet_csk_clone_sock函数克隆一个与原始套接字相关联的子套接字,然后调用tcp_child_process函数来处理子套接字的进一步操作。
2.2 源码剖析
深入理解tcp_create_openreq_child函数的源码可以发现,它通过调用inet_csk_clone_sock函数克隆一个与原始套接字相关联的子套接字,并通过tcp_child_process函数处理子套接字的进一步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子套接字的一系列初始化操作,包括将父套接字的状态复制到子套接字、为子套接字分配内存空间、设置子套接字的一些基本属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TCP连接的建立过程中,源码中还涉及了很多其他的函数和数据结构,这些部分在源码中都有相应的注释,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
3. TCP数据的传输
3.1 数据分段与拥塞控制
TCP传输数据时,会将发送的数据分成多个小的数据段进行传输,每个数据段都包含TCP协议标头和数据部分。这样的分段机制可以提高传输的效率,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
TCP还实现了拥塞控制机制,用于控制发送方的传输速率,避免网络出现拥塞。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网络负载过高或者发生拥塞,TCP会自动调整发送速率,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static void tcp_ack(struct sock *sk, const struct sk_buff *skb,
const struct tcphdr *th, int *acked)
{
struct tcp_sock *tp = tcp_sk(sk);
tcp_update_scoreboard(tp, TCP_SKB_CB(skb)->seq);
tcp_verify_left_out(tp);
*acked = tcp_acked(tp, skb);
tcp_xmit_retransmit_timer(sk);
}
上述代码是TCP传输数据时处理ACK(确认应答)的函数之一。它首先通过调用tcp_update_scoreboard函数更新接收方的窗口信息,然后调用tcp_acked函数计算已确认的字节数,最后通过调用tcp_xmit_retransmit_timer函数触发重传机制。
3.2 源码剖析
深入理解tcp_ack函数的源码可以发现,在接收到对方发送的ACK报文之后,TCP会将该ACK报文的确认序号更新到接收方的窗口信息中,并通过计算已确认的字节数来判断是否有数据被确认。
如果确认的字节数大于0,则说明对方已成功接收了数据,发送方可以继续发送后续的数据;否则,发送方需要重新发送之前未被确认的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源码中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的函数和数据结构,例如窗口信息的维护、计算已确认的字节数的方法等,这些部分可以进一步学习理解。
4. TCP连接的关闭
4.1 关闭连接的四次挥手
TCP连接的关闭需要进行四次挥手的过程,确保双方都确认关闭连接:
void tcp_enter_time_wait(struct sock *sk)
{
struct inet_timewait_sock *tw = inet_twsk(sk);
struct tcp_sock *tp = tcp_sk(sk);
inet_twsk_schedule(sk, TCP_TIME_WAIT_LEN);
if (tw->tw_timeout)
inet_twsk_reschedule(sk, tw->tw_timeout);
else
inet_twsk_reset_timer(sk, tw, TCP_TIME_WAIT, TCP_TIME_WAIT);
}
上述代码是进入TIME_WAIT状态的函数之一。它通过调用inet_twsk_schedule函数设置定时器,并通过调用inet_twsk_reschedule或inet_twsk_reset_timer函数根据定时器的超时时间进行定时器的设置。
4.2 源码剖析
在理解tcp_enter_time_wait函数的源码时可以发现,进入TIME_WAIT状态时,TCP会设置一个定时器,等待一段时间后才彻底关闭连接。
这是为了确保双方都确认关闭连接,并等待一段时间以处理可能在网络中尚未到达的延迟报文。在等待的过程中,TCP会设置定时器,并根据定时器的超时时间进行定时器的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TCP连接的关闭过程中,源码中还涉及了其他的函数和数据结构,例如定时器的操作、定时器超时的处理等,这些部分可以进一步学习掌握。
5. 总结
本文对Linux TCP的代码进行了深度剖析,从TCP连接的建立、数据的传输到连接的关闭,详细解读了相应的源码,并结合具体的函数和数据结构进行了剖析和解释。
对Linux TCP代码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并且可以为后续的网络应用和系统调优提供基础。通过阅读源码,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可以进一步学习和掌握TCP协议的相关知识。
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同学,建议多阅读相关的网络通信资料和参考各种网络编程的案例,加深对TCP协议的理解,并通过实际的代码实现来巩固学习成果。